广袤的森林里,一对鸟雀已经在此生活几年了,它们的巢建在一棵山毛榉的技桠上,隐在浓密的树叶中。这段时间,雌鸟在巢里孵小鸟,雄鸟和往常一样,不时地站在山毛榉的枝头唱歌。
虽然啄木鸟不停地飞来这个树上啄虫,蚂蚁们不时地爬上觅食,可它们都没有发现这个窝巢。也因此,雌鸟才得以安稳地孵出七个雏鸟。
这天夜里,森林里的一些生命蠢蠢欲动,一只饥饿的貂轻盈地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上,不停地找寻着猎物。当它来到这颗山毛榉树下时,嗅到了不一样的气味,貂悄无声息地上了树,不多时就寻到了鸟巢所在的枝杈,它更加小心地向着鸟巢挨过去。
巢穴里,雌鸟正用整个身体遮蔽着雏鸟睡觉。虽然貂行动轻微,雌鸟还是醒了。暗夜里,雌鸟看到一双发着蓝光的兽眼时,无比惊恐,可它仍旧一动不动地伏在雏鸟们的身上,和孩子们一起承受这起灭顶之灾。
雕距离鸟巢越来越近,它猛然起身一跃,死死抓住鸟巢拼力往下扯。鸟巢连同幼鸟雌鸟和貂一同掉到下方的枝杈上,貂的尖利牙齿刺进它们母子的身体,凄厉的鸟叫持续了不长的时间。
睡在高枝上的雄雀已经醒来,可它无计可施,无能为力,凄楚地叫了几声后不安地在树枝上跳跃。天亮后,雄雀开始寻找它们的鸟巢,鸟巢已经打着旋散在三毛榉的根部,林中的青草上挂着几根绿色的羽毛。
雄鸟凄惨地叫了很长时间,他伸长着脖子不停地转动着,似乎想找到同伴的回应。当森林完全苏醒,天边的山峦披上朝霞时,熊鸟飞到林地上找了几粒种子和几条蚯蚓,它再次飞回树上,不安地伫立了很久,之后,便随着百鸟放开歌喉,一起鸣唱起来。
这是保加利亚埃·斯塔内夫《森林里的故事》文章中的大致内容。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雌鸟眼见着小兽一点点走近它们,明知道它们母子将要葬身兽口,可它实在无有能力带着雏鸟逃走,作为母亲,它无奈地覆在雏鸟的身上,任凭小兽扯掉鸟巢,一口一口地将它们吃掉。
雄鸟听到响动,明知妻儿凶多吉少,可他无力救助,只能惊慌地鸣叫和不安地跳动。天亮后,它一遍遍地叫着妻儿,希望得到回应。在实在无法得到回应后,它也只能承受失去它们的事实,随着森林里的众多鸟儿一起鸣唱,进入下一段生命。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鸟雀们在完全无能为力时,也只能默默承受。其实,我们人也一样,去年秋天,一个熟人的儿子意外去世,儿子生前,她无比疼爱,我们都担心她会从此失去存活的信心。两个月后,她又开始东奔西跑,继续她余下的人生了。
我孩子同学的父亲,在澡堂洗澡时突发疾病撒手人寰,刚刚五十岁的他经营着一个水暖门店,平时门店的进货卖货几乎由他一人打理,妻子只是闲时偶尔帮下忙。大多人以为他离世后门店将无法继续营业,可他的妻子,硬生生地承担起了门店所有事务,领着一双儿女继续着余下的日子。
可以看出,无论鸟雀还是我们人类,无能为力到最后,我们除了默默承受外,仍能继续走向下一个旅程。生命的这种韧性和本能,余华在他《活着》的一书中,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撼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