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做留学,只有专业远远不够。他说做老师,只管申请万万不能。他说到自己的学生滔滔不绝,他收到的感谢信件源源不断……八年申请季,教育赤子心,生生不已。
一个曾经倒数的学霸
在大学里品学兼优,活跃在课堂和学生组织各处,年年拿奖拿到手软的“别人家孩子”吴老师,在初中的时候却一度变成了“学渣”。莫名其妙的偏科让他的英语成绩在全班倒数,一“怒”之下他奋发向上,每天加班加点学,下课就围着英语老师问各种问题。学霸的潜力是无穷的,一个学期不到,他的英语就成了班里前五名。自此之后,英语也就成了他的骄傲,一直到高中,都是他成绩 的那一门。英语给他带来了自信和成就感,因此当家里劝他放弃学计算机的念头,选择英语专业的时候,他虽然犹豫,却没有拒绝。就这样,他在英语专业读了四年的书,把对计算机的热爱放到了闲暇时光。考研时也继续选择了英语相关的翻译笔译专业,每天对着密密麻麻的字母,写着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枯燥的翻译工作让他麻木,于是在他决心要找一个能够唤回活力的事情,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临近毕业的他,怀揣着一腔热血走出学校,离了家乡。对于二十啷当岁的青年来说,北京就仿佛是“为梦想闯荡”的代名词。于是他投奔了在北京的高中同学,开启了人生的一片新地图。由于寄住朋友家,在找工作这件事儿上他很着急。那会儿想的就是找一个能施自己所长的工作,尽快搬出去以免打扰朋友的生活空间。他投了不少简历,面试了不少公司。啄木鸟的Offer像一汪清泉,驱散了他的焦虑困扰。也像是打开了某个开关一般的,录用通知接踵而来,但他依旧选了最初的那一个,成为了啄木鸟VIP申请团队的助理。吴老师爱笑,也爱和人深聊。刚毕业的他自己也还是个学生,因此很多孩子的心思他感同身受。已经毕业的他又脱离了孩子的范畴,多年学生工作的历练和钻研语言的沉淀让他比学生成熟许多,能够理解父母的感情。他是家长眼里事无巨细的吴老师,也是学生心里大大咧咧的辉辉老师。虽然申请季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但满满的 Offer、孩子的崇拜和家长真心的感谢,让他觉得自己的辛苦有价值,让他觉得这份工作值得。他也就此踏实下来,决定继续留在这个行业,并在第二年开始独立接全案,正式开启了他的申请生涯。一个不教课的备课老师
吴老师是个乐观、开朗的外向人,很善于和人交流,也喜欢和人沟通。之前在学校举办活动、开班会等等工作经历也让他能够无论面对何种场面都泰然自若。然而久经沙场的吴老师在刚开始接待学生家长、和家长见面沟通时,却紧张得不行。头天晚上心慌到睡不着觉,见面开口心脏狂跳、两手冰凉。他怕自己不够专业,怕自己不能很好的回答家长的问题,更怕自己辜负了家长们的信任,耽误了孩子的青春。于是每次和家长沟通前他都会“备课”,查阅相关资料,请教公司里的前辈专家,整理所有会涉及到的问题,打印出来常常是一大厚摞。然后他会自己做模拟情景,为每个可能的疑问和回答写细节到语气词的逐字稿。即便如此,他和家长面谈的时候依旧“比自己当年考研究生复试还紧张”。因为刚刚独立接手申请,他接手的学生都不是那些成绩 、活动繁多的“学霸”,孩子们也心知肚明自己的条件并不能进入那些 名校。但这些学生无一例外都很信任他,也听着他的建议一点点奋进努力着。那些家长和他沟通时,看着他完善周全的准备也很感动,对申请工作也非常配合。在这样的一次次“备课”中,专业和真诚印刻在了他心里。他也不再紧张,能够自如的和家长沟通交流。但提前准备也成了一种习惯,让他在后续八年的申请工作里灵活应变、游刃有余。一个做留学的心理咨询师
吴老师的专业水平随着经验和努力一步步的提升,但他却也在工作中发现,做留学申请,光有留学专业知识远远不够。很多时候他更多的工作是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调解员,做学生的心理疏导员。亲切和温暖大概是吴老师的天赋,他的话里常带着笑音儿,言谈里也满是真诚。记得挺早的时候,他接的一个孩子是单亲家庭,但母子关系却很不好。整个申请季母子俩交流很少,时常争吵。吴老师就只好“又当爹又当妈”,关心孩子的申请、学习和生活,潜移默化的给孩子讲一些道理,解开他的心结。孩子也和他很亲,他的意见很多都会参考采纳。后来申请结束,家长还特地飞来北京,当面致谢,因为他,孩子改变了很多。高中的孩子心里有太多的想法,有很多个性和自我亟待表达。吴老师自己也是那个阶段的过来人,但和学生年龄差距还不大,代沟也就小得多。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他往往能从哥哥和父母的两个角度来和孩子讲道理。一旦和学生建立起好的联系,他们之间的沟通也就很顺畅了。孩子经常和分享自己学习之外的生活和情感,他也因此更加了解每一个孩子,在文书里让他们灵动于纸面,展现所有身上的美好。家长的感谢也感动了他,这份工作让他获得了除了工作成果之外的很多成就感。他感觉自己的每一分付出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他的用心也让他交到了很多朋友。像是多年前他带过的一个后来录进卡内基梅隆的孩子,申请时学生成绩单上有9个B,尽管标化成绩 ,但活动经历很单薄,孩子自己都对进TOP30不报太大的希望。但吴老师的尽心规划、文书的精心安排给孩子另辟蹊径。督着孩子写的GPAexplanation和参加的那些AP、SAT2考试也最终起了作用,让孩子成功圆梦。自那之后,几乎孩子每次回来都会 见上一面,一起吃个饭、聊聊近况。到了现在,每年也都会有几个家长和孩子和他成为无话不谈的至交好友。一个“老师”
留学申请后期老师的工作像“老师”也不像“老师”。涉及到申请相关问题,你要是个行业专家。谈到孩子,你又要转换角色成为教育专家。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留学也往往是父母孩子一同要面对的事情。因此每年的申请中,遇到的更多反而是“家长里短”,其中要耗费的便是耐心沟通。申请季高压焦虑中的沟通,尤为耗费心力,很多人避之不及,但吴老师却乐此不疲。他说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沟通,整个申请中其实这个环节他反而最喜欢。尽管很多时候,由于孩子和家长白天也要工作学习,联络起来时常要在他在下班之后。提前批申请时“对抗”和美国的时差,吴老师也往往要通宵几夜。到了出结果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兴奋的他更是一两点、四五点都要定好闹钟起来加班加点……但他说,改变一个人,铺好一条路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我们要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他的笑容总是很包容,好像能够融化所有的隔阂,你的所有坏情绪都能被体谅。在他看来,家长们的逻辑、诉求很简单,就是希望你能够帮他,让孩子去到一所好学校。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星星,是一个家的未来寄托,也是父母身上的重担。前几年吴老师有个在美国读高中的孩子,申请季的时候孩子母亲生病住院,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及申请,孩子父亲找到他,希望能一起制定策略瞒着学生。作为丈夫他要照顾妻子,作为父亲他要撑起家庭,吴老师唯有尽全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