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老师”,最该具备什么素质?
要能传道受业,答疑解惑——这要靠专业的技能,有丰富的经验与知识。
要能换位思考,理解万岁——这要靠强大的共情,有足够的包容与耐心。
专业知识需长期积累,相比而言,想做到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与信赖,老师还得再来点“人格魅力”。
她18岁赴美,亲身经历让她对留学申请和留学生活有着最独特的视角、最真实的体验。她在美七年读本、读研,深谙高校招生的侧重点。她曾专业学习心理与教育,有着“好老师”必备的素质……
她就是啄木鸟留学申请及活动规划名师,同学们亲爱的Shelly——*筱妍*老师。
冰淇淋店打开的新世界在18岁之前,*老师跟大部分体制内的孩子一样,走的是“平平无奇”的升学路线。到了高中,日常生活被上课和做题填满,很少有时间去认真思考自己的以后。就像现在很多孩子对未来的展望停留在司空见惯的“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那时的*老师也没想过,自己的人生其实可以有更多可能。
直到某一天,*老师在偶然的机会下,听到一位有留学经历的学姐的人生规划——理想是“开一家冰淇淋店”,为此对方还做了不少市场调研。这位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同辈人对未来的展望让*老师感到新奇和震撼,她 次深刻的意识到:原来人生真的可以有无限可能。那些看起来天马行空的想法,也可以被当成理想,也值得被尊重。
在当时的*老师心里,留学相当于让自己进入一个新世界,也意味着自己能够有更自由的选择余地。打定了留学的主意之后,*老师迅速投入到申请准备中。
DIY里收获的苦与甜*老师决定留学时已经是高二了,准备的时间并不宽裕。要是在现在,估计大多数人会选择求助专业的申请顾问。
但在当时,留学并不像现在这样普遍,*老师以及身边打算留学的同学几乎就没想过还能找人帮忙自己的申请。因此,*老师开启了她的DIY生涯。这帮有留学计划的学生组成了学习小组,互相打气,一起学语言、准备背景活动、写文书、备战考试...... 一顿操作,*老师把自己送进了全美 的文理学院,也是美国 所女子学院——曼荷莲女子学院。
就结果而言,这场申请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回顾整个过程,*老师却表示有不少遗憾。
首先,*老师当时本身对美国大学整体了解较少。因此在选校时就直接pass了那些履历更丰富的人的目标院校,以避免直接竞争。这其实在无形中削减了不少机会。其次,由于没有专业人士的帮助和分析,*老师对自己申请的院校了解有限,更多的是听取身边人的主观建议。因此选校的最终决定并非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有点“草率”。*老师被“女校”的概念吸引而来,但在真正就读时却发现,学校的实际情况跟自己的想象有出入。
也就是从那时起,有个念头在*老师心中萦绕:如果当时有专业的老师帮助分析,自己是不是能做出更理性的判断和选择?这一想法也影响了她之后的职业选择——如果自己的遗憾不能弥补,那就做那个帮助别人不留遗憾的人。
“歪打正着”进入到行业*老师笑称,自己很多重要的人生决定,都是“歪打正着”。
研究生毕业后,*老师原本打算留美发展,做一名心理咨询师。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种种原因,她最终还是选择回国。经过调研之后发现,国内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发展并不成熟,自己的专业才能很难得到施展。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念念不忘”当初自己申请留学时的遗憾,再加上文笔不错擅长写作,且留学时常帮助别人润色文书,最终她把目光投向了留学申请行业,决定来到啄木鸟。
最开始*老师喜欢这里人与人之间真诚轻松的氛围,但后来在工作的过程中,她慢慢发现留学申请与她喜欢的心理咨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倾听别人的故事,找到切入点,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与表达,在这个你来我往的过程中帮助对方更好的直面自己、挖掘自己、塑造自己。
所做的工作正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与其说是“歪打正着”,不如说*老师能将所学与所需结合起来。正是这种综合思考的能力,使*老师能注意到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并找出多种对应策略,之后作出出色的规划,写出出彩的文书。
(帮助学生修改文书)
异国求学理解了包容多元*老师在曼荷莲女子学院攻读心理学与教育学,之后又在西北大学获得了咨询心理学硕士学位。谈及在美国多年的学习经历,*老师表示,自己 的收获就是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包容”,认清了“人有权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件事。
作为一名国际生,尤其是一名来自普高的国际生,*老师在异国常有“局外人”的感觉。为了快速适应美国大学生活,*老师先从最基础的语言入手。事实证明英语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即便*老师的托福考了很高的分数,但她在与当地人日常沟通时依旧存在一些“理解不能”。因此,*老师开始通过看YouTube视频来努力学习如何像一个美国人那样叙事。凭借着强大的学习力和理解力,18岁的*老师很快就适应了美国的留学生活。
但被美国大学“包容”之后,*老师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由于中美高校学生主流讨论的方向不同,回国后的*老师无论是面对父母还是曾经的同学,都显得有点“不合群”。最开始,*老师非常希望别人承认自己的“正确性”,但后来,*老师也慢慢明白,就如同那个在美国被包容的自己,别人的观点、思想也有其出发点和依据,也应该被自己尊重。“包容”这个行为,是双向发生的。
读研后,*老师更是巩固了这一概念。在为别人进行心理咨询时,她发现无论人种、民族、文化背景,每一份愤怒与悲伤后面都有着深层的必然原因。随着留学的进行,*老师本身也在慢慢改变着看待世界的眼光。
独立申请的经验、多年留学的经历,以及留学过程中学会“包容”而产生的共情力,这些是*老师在做了申请规划师的工作后,能尊重学生、理解家长、设身处地为学生和家长着想,并且极具说服力的 原因。
因为遗憾而渴求圆满每每回想起自己当初申请时的迷茫与遗憾,*老师都会发自内心的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圆满的申请结果。为此,*老师给自己制定的要求是“和学生一起拼尽全力”。
在撰写文书时,*老师字字斟酌,反复推敲,给学生最贴心的指导。在选校时,*老师教会孩子掌握主动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学生的感谢)
她始终认为学生才是申请和留学的主体,因此对学生的嘱托又不仅限于申请。*老师时常跟学生一起分析备选学校的综合实力,以及是否适合其个性和兴趣。*老师还会教他们看学校的好专业有哪些、课程设置怎么样、宿舍食堂如何、有多少中国学生......甚至还会考虑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事无巨细。
再晚再忙,*老师都会在看到信息的 时间回复学生与家长,解答他们的疑惑,抚慰他们的焦虑。因为她明白,自己承担的是一份怎样的信任和重托。
学生可利用的素材少、没有思路,*老师抽丝剥茧,耐心地与其一起分析过去经历,而结果总是能找到新颖的角度来展现学生闪光点。家长对申请不了解、干着急,*老师也会抽出时间,跟家长一一解释与跟进,让家长与孩子一同进步和学习。
学生说:“你改的(文书)超级好”、“没有你我可怎么办”、“你是我的伙伴、朋友”......
家长说:“您对我启发很大”、“您来安排,我们相信您”、“和你聊天真的开心”......
她是老师,是朋友,是学生心中的“精神支柱+实力伙伴”,是家长眼中“有情怀”、“很厉害的年轻人”。*老师说自己很“幸运”,遇到的家长和孩子都很好沟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她能让学生和家长都感觉到自己的全力支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本就是真心的交换,*老师向对方赋予尊重、平等、真诚,又怎会不被学生和家长欢迎?
“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够专业,有耐心,受信赖,对于自己的成绩,*老师未曾自满,步履不停。木心说:“我曾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老师说:“每个人的故事都如此独特,我喜欢跟学生深刻相处的每个瞬间,再把他们的故事传递出去”。这是个不断开始新故事的过程,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日日常新,无所谓“完成”。
,*老师想对准备留学的学生说......
留学是途径,不是目标。
决定留学前想清楚自己想获得什么、会失去什么、自己想要什么、能做到什么。算清成本、责任自负,是成年路上很重要的一课。
*老师还给申请中的小伙伴带来了靠谱建议:
1.标化早下车,梦校不夭折。
经验之谈,早早把该考的标化考试完成,申请才会游刃有余。
2.立刻放下你手中的USNEWS排名,跟着Shelly做schoolresearch。
正如*老师所说,排名具有参考价值,可以体现学校实力,但是它体现不了是不是适合你。未来四年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学习,不是一份简单的排名能一锤定音的,schoolresearch很重要!
3.接受自己是普通人这件事,且不停下脚步。
很多孩子从小就很 ,所以等他们出国遇到更多更 的人之后,常常会有更猛烈的挫败感。其实我们都是不完美的普通人,认清这一点之后,轻装上阵,去追寻更好的自己。
4.11年级下暑假前就紧抱推荐人老师的大腿,不要松手。
所有申请中的前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长/学姐,有比你更丰富的经验和更理性的判断。学会借助别人的力量,自己才能走的更远。
“就像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心理学的最终结论是爱”。教育的本质除了知识的传播。还有爱的传递。
————end————
与名师对话,专业咨询评估可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