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创作中的实与虚

纪实文学创作中的“实”与“虚”

孙长林

生活中一些想法的改变,会因为特定时刻或某种仪式,而被清晰生动地标注下来,就像今年春暖花开时接到《啄木鸟》杂志社昕丹老师的约稿电话,亦如夏木葱茏时一篇2.3万字的纪实文学在《啄木鸟》刊发。回顾《京畿高速守护者》这篇纪实文学的创作历程,既能感受到不胜凡举的苦和累,亦能体悟到创作突破后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欣喜。在这篇纪实作品的创作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实”与“虚”的结合。下面我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粗浅认识。

“实”是真实,是纪实文学的核心要义,要想产生出“纪实即史”的效果,容不得半点虚构,但绝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砌和删减。我们在强调生活体验能够带来写作灵感并提供写作素材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一个人靠生活获得直接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作家不能与主人公有感同身受的共情力和充满对事物的想象力,也不可能写出好作品,这就是“实中有虚”。

“虚”是文学手法的运用,虚构是纪实文学的火把,能够照亮人物的情感内在。纪实文学手法的运用,是在事件真实的前提下,对写作语言和人物所处的形势、事件场景、当事人心理特征的把握能力,是通过特定语言和文学手法,进入故事细部和人物心灵世界的一种能力,使纪实文学反应的内容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观点认同,使事件和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这样不仅不影响其可信性,反而有让人身临其境之感——很真实、很自然、很生动感人,这就是“虚中有实”。

如何做到“实”与“虚”结合,我有六点感悟:

感悟一:采访之前需要做足功课。“七分采,三分写”强调的是采访的重要性,这也是我在创作这篇纪实文学中面临的最大难题。范京伦作为一名高速交警基层大队的主官,平时工作琐碎繁杂,我手头的工作也是压茬叠加,挤出大块儿时间进行采访,对他对我而言,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怎么办呢?

我思考再三,决定把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梳理出来,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linjksz.com/afhzz/618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