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文
红餐网,作者
艳子。
昨晚,海底捞公布了上半年的财报,0年上半年净亏损.67亿元。
短短一年,海底捞的境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01年上半年,海底捞还盈利多万,彼时其股价曾达到历史最高点85.8港元/股,总市值超过亿港元(01年的月),但从去年下半年至今持续亏损44亿多,相当于亏掉了过去三年净利润的总和,市值也一度跌至不足亿港元,缩水幅度超过70%。
此后市场上对其的唱衰声便不绝于耳。“海底捞陷入中年危机”“海底捞跌下神坛”……如今半年报的发布再一次让它成为众矢之的。
但平心而论,海底捞此时的困境在当下的餐饮业实属普遍。
海底捞的困局是普遍的,通过高溢价赚钱的餐企都不好过
0年上半年,海底捞的营业收入由01年同期的00.9亿元减少到.6亿元。
海底捞将其归因于0年3月至5月受疫情影响若干餐厅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及客流减少,以及因“啄木鸟计划”餐厅数目比同期减少。
△图片来源:海底捞上半年财报
其中“餐厅减少”是盲目扩张导致,据财报,上半年海底捞因“啄木鸟计划”关闭了6间餐厅。考虑到目前海底捞在中国大陆一共有家餐厅,关闭餐厅的数字占比很小,对整体营收的影响并不是最大的。从这点来看,海底捞营收的下滑主要还是外因疫情的影响。
据海底捞给出的数字,0年3月至5月,其平均每天有超过00家门店暂停堂食,不过该数字到6月减少至不足90家,7月份进一步减少至30家以下。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我国深圳、上海、广州、北京、成都,直到最近的三亚、西安等多个城市都相继受到疫情影响,当地餐饮业遭受较大冲击。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0年1-6月,中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7.7%,其中4月、5月餐饮收入分别同比下降.7%和1.1%。
以北京生意一直较为火爆的南城香为例,5月份因为停止堂食,其创始人汪国玉说亏损了几百万,6月份开放了堂食,但月仍有0多家店轮流关门,有00多位员工隔离。南城香已经算是抗风险能力较强的连锁餐企,对于广大中小餐企来说,受损只会更严重。
也就是说,从疫情影响这个角度看,海底捞的困境折射的其实是餐饮业的普遍困境,是显性的。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而从近年来餐饮消费的变化上来看,海底捞还面临着一个较大的隐性困境,就是客流减少的背后,很多消费者不再那么愿意为高附加值的餐饮买单了。
在海底捞公布年中报之前,“人们为啥不爱吃海底捞了”的话题就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二,评论区出现频率最高的两大原因是“太贵了”“我最近变穷了”。
这再一次说明了一个问题,受疫情持续和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消费者收入降低或对预期收入不乐观,导致了餐饮消费出现明显收缩,不仅是外出就餐的频次降低了,餐饮消费的人均也随之下滑,由此我们也看到好吃平价的餐饮业态热度攀升,而以往那些通过装修环境、服务、明星/网红噱头等溢价赚钱的餐饮则越来越不好过了。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现在很多消费者普遍花钱更趋理性,不再愿意为产品之外的其他高溢价买单了,而很多网友不吃海底捞也是不想为服务的高溢价买单。
海底捞一直以来都是以服务立名的,从前生意火爆是因为服务好,如今已经形成高人工成本(员工成本占收入比重超过35%)支撑的服务溢价模式,想改变是很难的,减少服务程度,那还是海底捞吗?服务不变,那为高客单价买单的人会不会越来越少?
今年上半年,海底捞的人均消费由去年同期的.3元上涨至.1元。但代价却是客流的减少,中报显示,其翻台率从去年同期的3次/天降至.9次/天。
△图片来源:海底捞上半年财报
这对餐饮人的启示是,还想通过环境等附加价值卖高价的餐企要警惕了,餐饮消费的大趋势是价格下降,价值上升,只有满足高质低价的极致性价餐饮才有更好的生存空间。
重开部分之前关闭的店面,经营重心转向保“单店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海底捞的财报暴露了亏损信息,也透露了接下来的一些发力点,其中一个比较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