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进了迷雾森林,树木、石头上都裹满了油绿的苔藓。凑近了观察,苔藓上遍布菌丝,看久了,竟然觉得那菌丝正在奋发生长,一眨眼,眼前高高矮矮地立了几朵蘑菇。清晨的浓雾为暗绿色的香妃森林平添了几分中世纪的古老气息,眼前的微观世界则让这座森林成为了一个生命体本身,那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藏在树干后的羚牛我来香妃森林寻找羚牛,我得非常小心——香妃森林小环线步道是一条挂在山崖上的羊肠小道,稍不注意,就会与四川羚牛,这种脾气暴躁又执拗的生物狭路相逢。清晨的森林其实特别热闹,无数种叫声合奏在一起,却丝毫不显嘈杂,反而让人觉得静得出奇。如果你熟悉其中一些叫声,你就能听懂森林的语言。我听到了大斑啄木鸟“啾啾啾”急促的叫声,伴随着“哒哒哒”啄树的响动。冬季的森林少了虫的踪迹,但啄木鸟的出现能让人意识到在视野所及之下那些隐藏着的生命的存在。
大斑啄木鸟(雄性)仔细听,每一种叫声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调式,它能让我将注意力集中在那种安静的巨物身上。羚牛的叫声像羊(它本身也算是一种羊),但在非繁殖期,人很少能听到羚牛叫,至少我从来没听到过。难以想象,像羊一样软绵的叫声从一尊蓄积着能将掠食者重伤甚至致死的巨大能量的身躯中发出,是怎样的一种反差?大概会让人忘记它们的凶猛吧。很多来到这里的游客不知道羚牛的性情,这是十分危险的。
羚牛出现了,“在你头上。”老徐悄声说,对着我举起了相机。我猛然一转身,只见背后的山坡上,一头羚牛惊慌失措地朝山上跑去。爬坡时四肢踩踏着灌木丛发出了巨大的声响,让人感到后怕。“幸好,它还是怕人的。”我对老徐说,声音不由自主地大了起来。我庆幸它朝远离我们的方向跑去,而非向我们冲来——我身后是山崖。老徐拍到了很好的视频:紫色的雾霭中,一头成年羚牛穿过森林,渐渐溶解在雾气里。这样的画面,我是第一次在唐家河看到,我却觉得这与我来到唐家河之前想象的画面十分相似,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既视感。
紫色的雾霭中,一头成年羚牛穿过森林,渐渐溶解在雾气里。来到唐家河之前,我查阅过不少资料,也看过其他游客、摄影师拍摄的唐家河野生动物的照片,但我始终觉得那不是我的唐家河。我心中想象的画面才是。现在我的想象正以实实在在的场景在我眼前展开,然后再被迷雾抽象化。我也听说过关于唐家河“神兽”的诸多故事,比如像麒麟一样的小麂,姜子牙的坐骑中华鬣羚等等。我突然觉得,我对唐家河这片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野生大地的那种神秘感正在与关于“神兽”的传说重叠,人与自然之间的分界也正如这条盘山步道一样,逐渐溶解在迷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