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节气小满,人生小满

我觉得小满不像个节气,更像是祖先们对我们后人的提醒和警示。

你说,小满算什么?说立夏吧,已经立夏半个月了,夏天该有的也就逐渐有了。比如说雨,立夏那天的一场雨下了一夜,好像报仇似的,似乎把半冬一春未下的积聚都释放了出来。而且还意犹未尽,接着几天都半阴不晴的,时不时还要洒下几滴来。

你说气温吧,突然间就高起来,搞得人都不知道怎么穿衣了。半袖、短裤、裙子都出现了,但夹衣、套装的也多,穿棉马甲羽绒背心的也不少。你说花吧,丁香还在开,最醒目的是槐花,不是国槐,洋槐雪白一片,香气馥郁;紫槐紫红满树,云霞堪比。路边的玫瑰含苞欲放即将开放,打算用自己的甜香征服世界。空气中隐隐约约已经闻到沙枣花的香味了,待到小满,也该香飘天下了。

当然,刚刚立夏,寒冷的余威未散,时不时抖一下威风,地势高的地方甚至会飘下雪花,带累得其他地方也寒暖不定,白天犹可,晚上的冷让一般的人只能重新找回棉袄来。早晨的霜冻让农民叫苦不迭,而且现在极少大片种植,也就不容易组织起队伍来抗击。好在都是小片种植,即使遭受冻害,补种也还来得及。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适可而止。《荀子》记载孔子在鲁桓公庙中见到一个器物,不认识是什么东西,问守庙的人,才知道那是“欹器”。“欹器”其实就是一个腰部拴绳子悬坠的尖底瓶,放置在座位右侧,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但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孔子让弟子在“欹器”中注满水,果然像书上记载的那样,“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于是感叹道:“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孔子从书上记载知道这种器物,却没有见过实际的东西,可见这种器物早已有之,至于早到什么时候,《老子》的说法是“三皇五帝”便有这种警戒之器。

可见,中国人将“自满”“满足”一直当作一种恶德来警惕,因为自满就意味着“倾覆”,在人生道路上翻跟斗那是要吃大亏的。一个国家更是如此,所以孟子才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所以,表现了先民智慧的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这种变化,但“小满”之后,却没有“大满”。其实,这就是一种暗示性的品德教育。

其实,就在这逐步成长逐步变化的过程中,“小满”也是有自己的特点的。

确确实实进入夏天了,气温开始恒定了,热成了常态,出现异常低温的情况几乎没有了。雨倒是多起来了,而且常常是雷阵雨。一边急雨如泼,一边晴空日丽的奇景也常会见到。

到了傍晚,凉爽的风中传来一阵又一阵的鸟鸣,燕子常常是双飞,一边叫一边飞,就是不见成排地落在电线上的壮观景象了。斑鸠的叫声最响亮,“咕咕——噔”“咕咕——噔”,声声不断。中间偶尔夹杂着几声杜鹃的叫,二声杜鹃不容易见到它的身影,但叫声还是能够听得到的。走进树林深处,偶然也会听到啄木鸟的“咄咄”声,在逐渐宁静下来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晰。

沙枣花开了。沙枣这种西北特有的树,平日里其貌不扬,色彩不艳,难以成材,但它的花却是一绝。淡*的小花比起丁香还要小,但是它散发出的那种浓郁的甜香,却极有穿透力。未开时便能隐隐约约嗅到,及开时便成了夏季的主角,漫天遍地都是它的香味。也许是花开得早晚不同的缘故吧,到了盛夏,你都还能闻到沙枣花那种独特的香味。

我很遗憾没有亲身感受到南方秋天桂花的香味,只见过干的桂花,那味道比起沙枣花来可要差好远啊。

“小满”这个节气的本来的含义在于雨水的增加,它在节气中含义和雨水、谷雨这些节气一样。这个意义在南方可能显得更加突出,所以许多的民谚,如“小满不满,无水洗碗”“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下,犁耙高挂”,都是说这个节气的雨量问题。在北方,虽然雨量也会增加,但更多的表现在气温的急剧升高上,再不像刚立夏之后那般忽热忽冷了。

一般人的理解,还在说“小满”意味着麦穗扬花灌浆,麦粒即将饱满。这或许在中原一带,比如陕西、河南、淮北一带,是正确的,而像西北一带,还不到那个时候呢,今年闰四月,节气晚,这个情况就更加明显。麦子到现在还没抽穗呢!

北方,在这个季节也担心雨水问题。因为气温急剧升高,如果没有充分地雨水保障,极易出现农民担心的“干热风”,即将灌浆的麦穗,在这种热风的吹拂下,加上缺水,麦粒灌浆不饱,这年的麦子就干瘪瘦小,减产是肯定的了。

“小满三候”中说道小满的特征之一是“苦菜秀”。这让人很有些不解。“苦菜”,一般理解就是指苦荬菜,也有叫败酱草的,我们叫做曲曲菜。但是我们这里,一般就是在早春时节,曲曲菜刚出芽时,采一些回家,尝尝新,而且还选择的是甜曲曲。就是那种在叶缘平滑灰白的叶脉旁泛出淡淡的红色的那种。几乎没有在小满时节还要采摘曲曲菜的,除了喂猪。当然,做药,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还有就是荒年了。《五典坡》中说,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吃的就是苦菜。我们这里的民间传说还说,王宝钏吃曲曲菜吃得肚子都绿了。那又是另外的话题的。

是不是因为夏天到了,要多吃点苦味降火呢?和夏天吃苦瓜的原理一样?《诗经》上说:“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也没说是在什么季节。但是那首诗的第一章说采茯苓,末一章说采葑,也就是芜菁。这些可都是秋天才采的啊!

还有个说法,说是中国著名美食家聂凤乔先生年在宁夏发现了开*花的苦苦菜,名曰“甜苦菜”,其叶片大,茎秆脆,苦中带甜。

看到这里,我就笑了。学者和民间的隔阂深到了如此程度吗?我们这里祖祖辈辈司空见惯的东西,学者竟然当作一种新发现。可我们至今还在嘲笑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哪!

“小满三候”之二是“靡草死”。郑玄注:“旧说云靡草,荠、亭历之属。”孔颖达疏:“以其枝叶靡细,故云靡草。”似乎也是学者望文生义的说法而已。小满后阳光猛烈地面气温急剧升高,这样,倒在地上的那些茎秆细叶片薄的草就会因缺水而干枯。所以,说“靡草死”是小满节气的一个特征没错,但把“靡草”落实为某一种具体的草似乎就显得生硬牵强附会了。

具体说来,像荠菜因为叶片薄小,小满后被晒干很有可能,像葶苈,叶片厚且茎秆挺立,晒死的可能性就很小,当然,旱死是另一回事。

至于说到“靡草”感阴而生,故小满阳气渐盛时便死去,这不过是用阴阳理论诠释植物的一种特性而已。“靡草”们之所以叶片薄小匍匐在地,那就是因为长期在高大植物下生存进化的结果。猛然间将其放入阳光强烈地温极高的环境中,死是必然的。

“小满三候”之三是“麦秋至”。从前都记“小暑至”,后《金史志》改为“麦秋至”。且解释说,“麦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满为四月之中气,故易之。”这是改错,而且理由充分。

一般人会把“秋”理解为季节。其实在“麦秋”中,“秋”就是成熟的意思。麦粒已经灌浆了,成熟似乎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欧阳修《小满》)”从这个节气开始,时令真正进入了夏季,农事一天忙似一天了。如果你不是农人,那就尽情地享受夏天吧!《*帝内经》上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linjksz.com/afhzz/441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