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宜早啄木鸟计划

本文字数: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这段时间深入读了阳明心学的原文,感触很深。感觉圣贤思想就像一个正知正见的大粮仓,随手一翻,一页上必定有一个句子让你受用。”

圣贤思想是智慧的凝结,其中有无数的正知正见。所以,在挖掘自己的错知错见的时候,不妨以圣贤原文为镜,则犹有名师在侧,必会大有收获。

正知正见1

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

错知错见1

成名要趁早

“啊,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24岁的张爱玲,在《传奇》再版的序言中写下了这句话。

张爱玲的原意,可能并非鼓励人汲汲于立名。但“出名要趁早”这五个字,早已脱离原有语境,激起了太多人的讨论。

有多少父母渴望孩子早早出名呢?

我们总想着,孩子要*成凤,要早成大器。各种补习班、才艺竞赛,上得越早越好;要是能拿一等奖回来,就是最欣慰的事。

一对云南昆明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在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名次,不惜用职务之便,帮孩子写论文作弊。

一些家长把孩子打扮成“靓仔”“萌娃”,让孩子在抖音上直播、讲段子。孩子小小年纪,就有了三四百万粉丝,成了互联网大V。

然而,过早地光环加身,未必能拥有真才实学;过早地享受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簇拥,便有可能在飘飘然中失去了对自我的观照。

孟子曾说: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禾苗成长有其自然规律,催熟的果子容易腐烂。孩子的成长同样如此。真正地对孩子好,便不必催他走得太快、长得太高。

阳明先生40岁时,听说自己的几个侄子参加了科举考试。按理来说,阳明先生的父亲曾高中状元,阳明先生自己也是进士及第,看到家中晚辈积极上进,应当欣慰才对。

然而,阳明先生却心怀忧虑,给自己的妻弟诸用明去了一封书信。信中说:

“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

阳明先生说,作为君子,在意的是修习学业的过程,而不是举第成名的结果。早中状元不重要,立志勤学的态度才重要。

“阶阳诸侄闻去岁皆出投试,非不喜其年少有志,然私心切不以为然。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

阳明先生说:听闻诸阶、诸阳几位贤侄去年都参加了科考,并非我不乐见他们年少有志,但我真的对此不以为然。倘若不幸真的考中,那岂不是耽误了他们的一生吗!

当成功来得太容易的时候,也就容易失去。

我们看到很多年少成名的人,后半生往往一蹶不振了。因为他们声名鹊起之后,就产生了傲慢,觉得“你看我如此 ,世界都投我以鲜花和赞美”。如此,就养成了骄娇二气和惰怠心理。成功让人傲慢,而傲慢几乎是成功的*药。一个傲慢的人,其结局必定是失败。

同时,他也会对世界产生一种幻觉。他不知道人情世故,不知道世间的复杂,不知道做一件大事需要多么深厚的积累,需要人脉、资源和时机。用英文讲,叫“takeitforgranted”,他认为一切来之太易,理所当然。

,习惯了众人的赞美声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后,他还养成了一颗玻璃心,觉得自己的人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能表扬,不能批评。

所以我们看到太多考上名校的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就会抑郁,因为他来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之后,周围涌现出更多精英,突然发现自己无法再像以前一样成功,这颗玻璃心承受不住,就会崩溃乃至抑郁。

所以阳明先生说,“岂不误却此生耶?”要避免人生成本过高导致的人生悲剧,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阳明先生说:凡是天资 的年轻人,一定要让他们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天道若是没有翕聚,就不能发散,更何况人呢?花开得太茂盛反而结不出果子,是因为其华美生发、显露得太过的缘故。

数九寒冬里,很多树都脱尽了叶子,灰扑扑、光秃秃地立在寒风里。因为它要做一个翕聚的过程,把树叶褪掉,让营养集中供给根部和树干。唯有如此,到下一个春天,它才能继续生机勃勃,活泼泼地长出新芽来。

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应当多多积聚,使劲开发内心的宝藏,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有能量的人。否则,如果早早地把自己发散完了,要拿什么来结果呢?

真正做一件大事,需要厚积薄发,需要大器晚成,需要深沉厚重。

阳明先生这样一个出身诗书世家、才华横溢的人,也是历尽苦难挫折,在37岁龙场悟道之后,才成就他的事功。

不要揠苗助长,而要晦养厚积,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正知正见2

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错知错见2

孩子能耍小聪明,是值得鼓励的

作为父母,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观照一下:自己是否助长了孩子的“小聪明”?

小学语文里有篇课文,叫《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故事大意是说,一位国王给全国的孩子分发种子,并宣布,能种出最美鲜花的,就是下一任继承人。

结果验收的时候,几乎每位孩子都捧着鲜花涌上街头,国王却不见喜色。只有一个孩子捧着空花盆,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国王选择了这个孩子。其他人问,为什么呢?国王说:“我发给你们的种子都是煮熟了的,这样的种子怎么可能开出花来?”

表面上看,这是孩子是否诚实的问题。可是再往深思考,孩子小小年纪,是如何看出种子的生熟,并且找到良种代替呢?

耍小聪明的孩子,背后站着一副“富贵利达心肠”的父母。

可以想象会有这样的对话:

“爸爸,我的种子发不了芽,怎么办?”

“换上这颗种子,一定能种出最美的花来。”

“国王发现了怎么办呢?”

“你还想不想当国王的继承人?想当,就听爸爸的!”

这样的教导,换个场景,就出没在我们的生活中。

孩子成绩差时,我们对孩子说:“找你班上成绩 的同学做朋友,别理那些成绩差的。”

孩子要上学时,我们塞上礼品:“到学校把这个送给老师,以后老师就多关照你了。”

孩子找工作时,我们教孩子:“简历写得漂亮点,编几个奖项也没事,不会有人认真核实的……”

以这样的观念引导孩子,孩子极可能成长为一个爱耍小聪明、占小便宜的人。然而,耍小聪明,失大智慧;占小便宜,吃大亏。

阳明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

“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聪慧警捷”固然是好,但“勤确谦抑”才是最重要的。归根到底,看的还是心灵品质的高低。

不妨设想:在同一个班级里,如果有一个同学,表面光鲜亮丽、受到老师偏爱,私下却捧高踩低、表里不一、惯于撒谎、嫉妒心强,就算他亲近你,你心底难道不会有一些轻视和叹息的起心动念吗?

而相对地,有一位同学,谦默自持,笃志力行,真心赞美他人,善于反求诸己,把同伴装在心里,默默托起他人,这样一个人,就算成绩好像比较平凡,你心底是否也会涌出一份赞叹和认可呢?

聪明才辩,第三等人;磊落豪雄,第二等人;深沉厚重, 等人。

小聪明不可取,大智慧需涵养。教孩子拥有一份勤确谦抑的人生态度,才能有深沉厚重的品质,进而才有功成名就的事功。

通过阅读与深入体证,从阳明先生的原文中汲取正知正见,是成长自己的好方法。

今天是1月9日,适值阳明先生年祭日。阳明先生的思想光辉,穿透了几百年的时光,仍然指引着我们生命的前程,让我们心中充满希望。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阳明心学课堂

视频号上线了!

(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linjksz.com/afhzz/112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