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写错字扣钱,这届网友分分钟破产澎湃

<别让流动的汉字之美被错别字污染。/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尽管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发达的网络更是加剧了不同阵营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但拥有良好的语感,还是能大大降低由词不达意产生的被误解的概率。

4月初,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在上海病逝。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他和他所创立的《咬文嚼字》杂志,以一种在今日看来近乎过时的倔强姿态,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中国人的语文生活。

作为成语的“咬文嚼字”,本身是一个贬义词。毕竟,在多数情况下,它指的是“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的行为。故意用贬义成语作为刊名,展现了编者的自信,至少在郝铭鉴看来是这样的。

“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嚼字嚼词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这本“95后”刊物诞生的初衷,就是要与不规范的语言现象较一较劲。

易中天悼念郝铭鉴。/

易中天

从年开始,《咬文嚼字》归纳并纠正这一年最具代表性的“语文差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年度热点事件的一个回顾。

历年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名单,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从“神舟六号”与“神州六号”的辨析,到指出国足致歉声明中对成语“差强人意”的误用,哪里有差错,哪里就有这只“语林啄木鸟”的身影。

不过,在拼写取代手写的今天,多数输入法甚至办公软件都具备了自动纠错功能,我们是不是不再需要这样一只“啄木鸟”了?

然而,放眼望去,在如今的中文世界里,错字、语病、乱用成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种种语言不规范现象并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

当今社会,需要“咬文嚼字”精神。/

新京报无处不在的错别字

遥想十年前,你的语文老师敲着黑板重申的那些不能再犯的低级错误,无非是“的地得”不分,“在”和“再”混用。

而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8.54亿网民在同一片碧海蓝天下冲浪,人们也终于迎来了错字品类极大丰富的时代。

生活中最常出现错别字的地方是哪里?据搜狗输入法统计,前三名分别是微博、门户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linjksz.com/afhzp/471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