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30日消息(记者鹤佳刘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暑假,不少放假的学生开启了“研学模式”,游览名胜古迹、博物馆、大学校园。此外,从国内的西双版纳到国外的肯尼亚,野外自然研学团也不少。到自然中,学生们学什么?短短几天对生态环境能有怎样的认识?哪里是生态研学的好去处?菜市场里如何认识自然?本期《新闻唠科团》嘉宾:李聪颖,《博物》杂志教育活动主管史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博士、科普作者到自然里去学什么?科普读物和纪录片罗列世间万物,本地博物馆、动物园也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知识和启迪,为什么还要走出去参加自然研学?这个暑期就在带这类生态研学团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博士、科普作者史军表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没有孰轻孰重,需要有机结合,只读书,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史军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在书中读到对大王花的描述,说它奇臭无比,隔十几米都能闻到臭味,但后来史军亲眼见到大王花时,即使把鼻子贴在花上也没闻到臭味,才发现大王花不都是总是散发臭气。“只有用亲身体验和经历消化,知识才会更真实、更鲜活,也让人印象深刻”,史军说。《博物》杂志教育活动主管李聪颖也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便和别人踏上了同一片土地,也可能有完全不一样的感悟。她认为,孩子在体验大自然的过程中,更容易被具体的草木虫鱼鸟兽所感动,明白世界的广阔与丰沛,有利于其达成完整的人格和良好的精神境界。人生是旷野而非跑道有人认为,几天的研学时间并不长,能学到什么呢?不如上几天课外班学个知识、技能。对此,史军表示,生态研学旅行就是在孩子心中播下很多的种子——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对世间万物保持好奇的种子……播种过后,可能不会立刻就收获丰硕的果实,但种子会发芽,会成长,研学的价值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慢慢体现出来了。人们总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李聪颖指出,孩子并不是在跑道上,而是在一片旷野里,需要像其他生物一样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明白不同生物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史军带团研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小男孩刚来时认为所有的虫子都是害虫,拿着驱蚊水见虫子就喷。而生态研学就是要引导孩子更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