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记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总台非洲总站记者赵倩。多年来,中国不断加强对非农业技术合作。通过向非洲国家派遣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组,在当地设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不断提升非洲国家的粮食自主生产能力和农业技术水平。记者来到位于肯尼亚纳库鲁郡的埃格顿大学,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就设立于此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这里,有几十名曾留学中国的肯尼亚农业技术人才及专家同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合力,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作物的基因和病虫害检测,筛选和培育更优良的种子。中国-肯尼亚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迎来崭新标牌随着中肯两国农业科技合作的不断加深,设立于埃格顿大学内的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也在不断改造升级,这里也迎来了一块崭新的标牌,寓意着中肯农业合作新的开始。作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教师斯蒂芬·吉森古认为,这个实验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斯蒂芬·吉森古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斯蒂芬·吉森古:如今我们正从传统育种转向作物分子生物学辅助育种。实验室对肯尼亚和全球农业都非常关键和重要。走在埃格顿大学的校园,我发现这里的种植园随处可见。大多数是被用作学生的专业性研究。可同时我也发现,在校园的中央地带,有一片特殊的实验种植园,它使用了中国的“大棚”技术,这里就是“中肯园艺技术合作中心”。“中肯园艺技术合作中心”实验种植园内,使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多年前,中国的农业专家为肯尼亚带来大棚种植技术。建有八个塑料大棚的“中肯园艺技术合作中心”,为肯尼亚提供了进行大规模园艺作物生产、选种、无土栽培和蘑菇生产的技术。如今,中国大棚技术由于其适应小规模生产,安装运转成本低、节水、灌溉和施肥可结合等优点,深受当地中小农户欢迎。萨缪尔·尼亚拉拉接受总台记者采访埃格顿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萨缪尔·尼亚拉拉:中国的大棚技术是首个在这里被用于小规模蔬菜种植的大棚技术,大家很欢迎这种大棚,因为简单而且非常有效。依托大棚技术,南京农业大学刘高琼教授和肯方专家一起培育新的作物品种南京农业大学的刘高琼教授,是早期被派来埃格顿大学参与农业教育援助项目的一位中国专家。多年来,依托大棚技术,刘高琼教授和肯方专家一起培育新的作物品种,取得显著成效。刘高琼接受总台记者采访刘高琼:最近十年是这里大棚使用的高峰,现在这里的主要作物就是番茄、甜椒,都是当地主要的蔬菜作物。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中非农业合作硕果累累,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也在非洲当地落成,旨在通过新技术引进以及技术培训、示范、现场指导等方式,扩大粮用菜豆的种植面积、提升粮用菜豆的生产水平。项目拟选取纳库鲁市马坦吉提萨村及周围村庄的至户农户参与。近期,又有一批中国专家来到了示范村,为当地培训番茄的生产技术。中国大棚技术培育的西红柿受到非洲当地农民喜爱纳库鲁郡农业厅官员安·奥多:我们都喜欢吃西红柿,谢谢你们。我希望南京农业大学、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和我们的农民之间有更多的合作,你们所提供的知识,我们将把它传递给我们的农民,让他们能够利用这项技术来增加番茄的产量。中非农业发展合作领域加大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通过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中肯双方共同应对农业挑战,帮助非洲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作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发展与合作的这条造福百姓生活的幸福之路上,中非友好关系不断深化。以上是总台记者赵倩在肯尼亚当地的观察。(出自中国之声专栏《总台记者看世界》)监制丨李天娇记者丨赵倩编辑丨杜雨亭供图丨总台非洲总站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