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615课细说敲字,从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攴”部的两个汉字:“敲、[豖攴]”。两个字中,“[豖攴]”是现代汉语已经不用,“敲”是现代汉语通用汉字(共个),收录在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敲”。两个字详情如下:

1、敲。读qiāo。《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敲,横擿(zhì)也。从攴,高声。”形声字。本义是横击;击。

有《说文解字》相关的释读图书认为“敲”是会意字,解释说“敲”必高举,似乎也说得通,但我们认为“敲”字分析为纯粹的形声字更合理,“高”在这里,只是为了表声。

所谓“横擿”,徐锴《说文系传》:“横擿,从旁横击也。”《广韵·效韵》:“敲,击也。”《左传·定公二年》:“邾庄公与夷射姑饮酒,私出。阍乞肉焉,夺之杖以敲之。”邾庄公和夷射姑喝酒,夷射姑出去小便。守门人向他讨要肉食,他夺过守门人的棍子就敲打他们。

(敲铃老师)

关于“敲”,最著名的典故来自贾岛的“推敲”诗,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推敲典故石雕)

这个典故众所周知,贾岛是“苦吟派”诗人。他为了这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字,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苦吟,在他吟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后,他又想将“敲”字改用“推”字,犹豫不决,于是,一边骑着驴子走路,一边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的动作,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之中,甚至因此在路上冲撞了韩愈的官队,这其实是重罪,韩愈得知情形后,非但没有追究,还加入了“推”与“敲”的思考,经过深思,韩愈觉得“敲”字更好,因为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会更显得夜深人静。

于是,这句诗中的这个字,就最后定稿为“敲”,后来也就有了“推敲”这个词,甚至推敲;琢磨也成为“敲”字的用法之一。比如清代洪秀全诗《时势》:“明主敲诗曾咏菊,汉皇置酒尚歌风。”又比如清代任曾贻《百字令》:“贳酒当垆,敲诗午夜,弹指成今昔。”

在这些之外,“敲”的用法还有很多:

(1)批评;指责。浩然《艳阳天》第二卷第八十六章:“咱们先开*内的会,狠狠地敲他一顿。”

(2)击声。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十:“敲,击声也。”唐代吴融《赋雪》:“影密灯回照,声繁竹送敲。”这是雨落在竹叶上的击打之声。

(雨落竹叶)

(3)杀。元代马致远《任风子》第二折:“谁待要宰马敲牛,杀猪屠驴。”

(4)敲诈。如:敲他一笔钱。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

(敲诈)

(5)挥弃物品。《方言》卷十:“楚凡挥弃物谓之拌,或谓之敲。”

(6)短杖。《史记·陈涉世家》:“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司马贞《史记索隐》:“臣瓒云:‘短曰敲,长曰朴。’”手持短杖、长鞭来笞挞天下(的人民)。

“敲”的小篆写法如图:

(敲的小篆写法)

2、[豖攴]。读音有两个:

(一)zhuó。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豖攴],击也。从攴。豖声。”形声字。本义是敲打。

也作“椓”。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与《木部》“椓”音义皆同。”这其实也与上面的“敲”同义。

(二)dū。这个读音出自《广韵》。击声。《广韵·屋韵》:“[豖攴],击声。”

这两个读音可以用一件事记下来,就是啄木鸟啄木头,发出的“嘟、嘟……”声,一下子就记住了两个读音。

(啄木鸟啄树)

以上两读音,两用法,典籍均未见应用实例。只存在于字典辞书中。“[豖攴]”的小篆写法如图:

([豖攴]的小篆写法)

(之,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linjksz.com/afhpz/556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