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和食物打交道的历史,虽然有些偏颇,但是从古至今,人类和大自然斗争,想要温饱,果腹,满足马斯洛金字塔最下层的需求,人类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发展生产,衍生文明,积累物质和精神财富。据说,最早人类出现距今已经几百万年了,这就告诉我们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下文会为大家细细道来!
从神农尝百草开始,我们的祖先就极尽可能,试图找寻可供人类饮食和治病的食物,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矿石,人类探索的历史没有停歇过,到了李时珍时期,已经积累了相当宝贵的经验,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本草纲目》中提到的野生动物。
“诸鸟有*”,“凡鸟自死目不闭,自死足不伸,白鸟玄首,玄鸟白首,三足、四距、六指、四翼,异形异色,皆不可食,食之杀人”;
这里不单单提到鸟不可食,还特别细化到如果是死亡的鸟有异状,不可食用,还有身首颜色不同,或者身体有畸形的鸟类不可食用。其实很好理解,这些都是鸟类有疾病的表征。
孔雀,“肉性味咸、凉,有小*,人食其肉者,食后服药必无效”;
这里提到如果吃了孔雀肉,会消减药效。
乌鸦,“肉涩臭不可食,食其肉及卵,令人昏忘”;啄木鸟,“因食百虫,肉有*,不可食”;
人类真的是什么都吃,乌鸦本来就是一种吃腐食的鸟类,身上一定滋生着各种BINGDU,啄木鸟因为吃各种虫子,也不可食用。
鸳鸯,“肉性味咸,平,有小*,食后头痛、头晕,可成为终身疾病”;
这里写过多吃鸳鸯肉会造成终身疾病。
蜗牛,“性味咸、寒,有小*,肉不可食,食之卷缩抽筋”;
这里写吃蜗牛肉会造成身体卷缩抽筋。
蚯蚓,“性味咸、寒,有小*,食之发热起风疹”;
田螺,“性味咸、寒,有*,不可食”;
这田螺不也是今日餐桌上的美食一道吗?
水獭,“肉性味甘、寒,虽无*,但食之引起血热,消男子阳气”;
鳞鲤(穿山甲),“性味咸、寒,有*,其肉甘、涩,味酸,食后慢性腹泻,继而惊风狂热”;
看来吃这些动物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蛇肉味性甘、涩,有*;蛇头*人至死,不宜鲜品煮食,药用也要经过去*”;
能鳖(又名三足鳖),“肉性味大寒,有*,食之杀”。
这里面提到的很多动物,都是国家保护动物。笔者想说的是,不仅仅是因为《本草纲目》写到这些野生动物食用起来存在危险,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人类的脾胃经过了成千上万年的进化,已经适应了经过挑选后比较平和的食物,我们的脾胃已经受不了太多小众食物的刺激。
所以,不要认为吃野生动物是一种时髦,更不要觉得吃到了别人吃不到的东西就是一种能耐,你眼中的野味甚至不如平时的一颗大白菜,还自认为吃的高贵典雅。
中医讲究相生相克,吃东西是有讲究的,比如说吃螃蟹寒凉,就佐以*酒暖胃,这些经验都流传到了民间,我们要相信老祖宗的话,古人诚不欺吾。
让我们回归到不攀比,追求精神享受,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去吧,让我们放慢脚步,去观察一下世界,去反观内心。很多时候我们身体的疾病,其实是我们的心已经生病的征兆,让精神内守,安然恬淡地生活,这样才能百*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