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给四位画家出题作画,画题是“深山藏古寺”。姓李的画家画了深山又画古寺,结果画成了“深山和古寺”;姓吴的画家只画了深山,没有画古寺,结果画成了“深山无古寺”;姓孙的画家画了深山,并画了古寺的一角,这叫“深山露古寺”;只有姓钱的画家通过认真审题,经过冥思苦想,终于画了一幅符合题意的画。你知道他是怎么画的吗?
这一问题求解需要发散思维,进行广泛想象。所谓发散思维,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事情多方面去想。发散嘛,顾名思义的,比如说,一张报纸有什么用啊?报纸可以看啊,那这不是发散思维。报纸还可以怎么用?可以叠呀,可以找出很多很多来想。
严格地说,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发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大,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律和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
发散思维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散思维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创造性,是事物普遍联系在头脑中的反应。
01
想象有一个玻璃瓶,瓶底对着一盏灯。如果你把蜜蜂和苍蝇放进玻璃瓶里,谁会先找到出口?大多数人认为蜜蜂会先找到出口,因为蜜蜂确实更聪明。
但是,蜜蜂喜欢光,由于瓶底靠近光源,它们会不断地撞向瓶底,直到累死或者饿死。相比之下,苍蝇根本无视那盏灯,它们会四处飞来飞去,直到无意中发现另一边的出口就飞出去了。
这个故事里的苍蝇就代表发散思维者,它们随意地拍动翅膀,直到能发现出口。而蜜蜂代表收敛思维者,它们把精力集中在看似最明显的出路上,而这种行为最终会导致失败。
英国知名思维训练学者爱德华·德-博诺曾提出过一个关于发散思维的经典问题:有个装满水的杯子,如何在不倾斜杯子或打破杯子的情况下,设法取出杯中全部的水?这一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用意就在于鼓励回答者发散思维,提供答案越多越好。
当然,德·博诺也提供了几种答案供大家参考:
将沙或小石子放入杯中以替换水;
使用海绵或其他的吸收剂;
以布块利用毛细管现象使水流出来;
用吸管把水吸出来;把水冻成冰块取出来;
用强风把杯中的水吹出来;
使用清洁剂使水变成泡沫流出来;
将水煮沸使水蒸发;以离心力使杯子旋转;
把充满气的气球放入杯中,将杯中的水挤出来等。
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吗?
02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羡慕那些“脑子好使”的人,觉得他们总是能在别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想出新主意,想到新办法。其实所谓“脑子好使”指的就是具有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部分,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现有和记忆中的信息,产生新灵感的过程。
为了能够发散性地思考,需要去模式化,也就是跳出常规模式,或者故意不使用常规模式逻辑。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约翰·阿黛尔于年引入了九点拼图游戏。这个游戏要求通过绘制四条直的连续的线,穿过九个点中的每一个,并且不能将铅笔从纸上抬起。一般人都会无意中用这九个黑点假设了一个隐形的框子。一旦跳出框子,就会变得很容易。
为了能够发散性地思考,我们需要构建出一种网状的结构。如:
“大脑-转动-电风扇-旋转木马-磨盘-豆浆……
“大脑-储存-粮仓-老鼠-猫……
“大脑-记忆-书籍-档案-胶片-显影液-手电筒……
“大脑-神经元-树杈-弹弓-鸟窝-啄木鸟-虫子……
如果在每一个岔路口都钩沉起其他选项,我们的思维势必会从一个点出发,不断分叉,最后形成一个从中心向周边辐射的思维导图。
美国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那里培养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改变世界的十大发明。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把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看做是一种无尚的光荣。贝尔实验室作为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它有什么特点呢?
在贝尔实验室创办人塑像下镌刻着下面一段话:“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让我们也常常潜入“森林”,另辟蹊径,去发现、去领略那前人从未见过的奇丽风光吧,这时,你就可以欢呼:“啊,这片天地是我首先发现的,大家都来看吧!”
03
当代美国数学家马丁·加德纳说:“你考虑的可能性(不管它多么异乎寻常)越多,也就越容易找到真正的诀窍。”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善于运用发散思维法,要根据其“多向性”、“转移“性特点,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尽量提出多种设想或答案,以增加选择对象;善于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诸多因素中的某种因素,以产生新思路。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孩子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阵地,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参与的质量关系着课堂学习效果,在学生参与中思考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或幽默,或感人、或引人深思的答案的这种发散思维,不仅使课堂更丰富,形成一种积极互动吸引的场域魅力,而且对我们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我们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陶行知先生曾言: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提高孩子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经验思维等等一系列思维品质,还需要我们老师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在加强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训练的基础上,多运用启发式的方法调动孩子思维的主动性,多加强言语交流等等。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对于以学生为主体,并不代表抛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要有强烈的课堂生成能力,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点,或引导学生,让学生深入思考。或抓住契机,让学生深入挖掘。或触类旁通,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习深化认知。
参考文献,邱志杰,创造力是一套思维方式: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