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走笔给树把脉的人读后有感

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给树把脉的人》读后有感

?张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昨晚认真拜读了好友云芳的散文作品《给树把脉的人》,刚看到题目时,就知道这肯定是一篇赋予万物生命和灵*的文章,不过,我还是有一些好奇和疑问的,“给树怎么把脉?谁给树把脉?把脉做什么?文章想表达和阐释什么……”说心里话,被这份好奇和疑问牵引着,心里是痒痒的,似乎只有深入下去才可以制止住这“痒”的继续蔓延。

一口气读完,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再读,细腻而朴实的语言让文中人物和景致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的面前,很真实,似乎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一般,而且作者的那份想象力也是让我这个平日里酷爱天马行空、漫无边际想象的人,也是自叹不如的。云芳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姑娘,她有着山里孩子的淳朴、善良,也有着些许怯怯的小含蓄和小腼腆,但也不乏直性和大胆,这在她的散文中也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文章的个开头就抓住了我的心,“鸟在院子上空不住乱叫,好像在商量如何将太阳从山那边拎出来。”一个“拎”字即形象,又俏皮,不仅给读者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也交代了作者和那些山里的“生灵们”那份等待太阳升起的迫切,同时也让我的心情在一个“拎”字的带动下不由愉悦了起来。之后作者隔窗寻鸟叫,那描写也真真的是句句都叩在了心门上的。“但叫得好听的鸟大多是藏身专家……寻常的鸟类……麻雀……像枯叶子,与柴禾融为一体……喜鹊的窝完全无美感,是一堆凌乱的柴禾堆上了树。在冬天……像是树脑袋里某种纷乱的思绪。”这些似乎把我一下拽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在农村生活的那段时光,那场景、那感受都是一模一样的,再现一般的真切。麻雀和喜鹊都是寻常的鸟,但把麻雀比“枯叶子”,把喜鹊的窝比“树脑袋里杂乱的思绪”也是令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大胆的想象力了,真的被她的跳跃性思维折服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给树把脉的 个人物“我的爷爷”,作者用了很别致的描写或者说是出场方式,她把村庄里大大小小的道路比作躺着的树,人物“我的爷爷”就是踩在这棵树各个分支上,来回转悠的把脉人。文中爷爷如何像啄木鸟一样给村庄里的树木“把脉”,然后将那些判了“死刑”的树木和树枝让他的“执行官”斧头如何帮它们找到各自的归宿——“树干用来熬粥、做饭,树梢用来引火”,描写得十分仔细而生动。也交代了给树把脉的爷爷,一个一辈子生活在大山里的老人对待山里树木的那份珍视、呵护以及给予他赖以生存的“大山”的一份深沉的、爱的情怀,同时也刻画了山里人家的那种靠山依山的简单“原始”的生活状态。其间,作者又把给树把脉的爷爷写得十分高大“一棵四季都光秃着脑袋挺立的树木,不知道藏了多少村庄的故事……比一个人的记忆、感受更细密……枯死的树不被砍倒,风会将它的细枝一点点吹掉,虫蚁会将它的躯壳慢慢吞噬,像古老的传说逐渐丧失了细节。”爷爷不仅是给树木把脉的人,也是拯救它们、赋予它们另一种存在价值的人,枯死的树木也在作者的笔下有了生命和灵*。

最最让我感慨的是作者用十分简短的两句话描写了像爷爷一样给树把脉的村里勤快的人家,“柴垛码放得格外整齐,高高的,像是一面墙。柴垛是他们精神深处的地图。”文字不多却是耐人寻味的,“精神深处的地图”既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也是怀揣的一份寄托,同时,也寓意深远地阐释了身为山里给树把脉之人,对自己生存环境的那份熟悉就如同刻进自己精神世界的地图那般清晰。

给树把脉的第二个人物是“我的父亲”,父亲把脉的工具由爷爷的斧头换成了剪刀,树也由爷爷的“普遍”换成了父亲的“专一”,父亲专一于给果树把脉,“对树木施行‘魔法’:进行嫁接。让甜果子来救治苦果子……大约是两棵树伤口形成的记忆,让这树有了某种顿悟,味道变得丰富……甜和涩的较量,而结果多是喜庆的大团圆……树苦涩的档案就这样被剔除了。”父亲为果树嫁接,被作者描写得这么伟大而充满着爱而甜蜜的味道,即表现了父亲这位给果树把脉之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展现了身为山里人的父亲,那份朴实无华的善良,同时也通过父亲对待果树的那份细致入微的看护和照料的描写,流露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父亲养育之恩的无比感激之情,这些描写深深触动了我,感动之余一份感恩在我的内心深处升腾起来,而且如长了触角一般的不住升腾,似要穿透云霄一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写完爷爷和父亲之后,作者很自然地通过大人从小给山里孩子的一个告知,阐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身为给树把脉的人要尊重树木,要懂得树木的语言,要做一个有良知、有德行的人,同时作者也用了很灵性的手法告诉我们:“要为一棵树把脉,从繁茂的森林里找出枯死的那些树。拾柴的人只要用手轻轻一拽,或者用脚轻轻一踩,那树干便发出干脆的声响。那是柴禾对人的回应。”作者在这里似乎隐藏了一份内心的骄傲,就是:给树把脉的人与树木之间的那种默契与交流是只有山里人才具备的一种特质和本领!

给树把脉的第三个人物是作者自己。一个对大山有着深深眷恋的随性而“胆小”的把脉人。作者并未直接将自己说成是给树把脉的人,她也的确算不上,用她自己的话讲“借着拾柴的名义,去探望隐居在林间的生命。”这里她把那些山里好看的野花、 、紫色的铃铛花、叫不上名的药材……都赋予了它们生命,那是如她一般山里孩子眼中最美的世界。拾柴人变成“拈花惹草”之人,也正是她的不够“专一”才让我有了置身于大山、身临其境的感受,才让我跟随了她的脚步走进了大山,走进了她熟悉的世界,走进了她眼中最美、最温情的画面中,让我真正体会了山里人的那份炽热情感和对大山的深深依恋。

“从山林里拾取柴禾就像为一个人剪去长了的指甲,这是我们这些山民与大自然之间最简单也最直接的一种交流。”作者的这句话让我无数次地去揣摩,揣摩她怎么会有这样的比喻,像剪去长了的指甲与大自然之间的交流怎么就联系到了一起,后来,我大概明白了“给树把脉的人”就是在给树木修剪去枯萎的、多余的枝丫,让它们生长得更好的同时也维系了山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彼此依赖和呵护,这大概就是我们平日里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吧。

作者远走他乡已经好多年了,但每次回家,那地里的果树、家里的柴垛都还是老样子,给树把脉的爷爷也还是默默地履行着他的使命,保持着山里人的本色。父亲却因为左半边身子的瘫痪,整个人的状态和情绪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里,作者既心疼又充满无限怜爱的将父亲那有些木讷的表情、迷茫的眼神和不经意的举手投足表现出来的那种无奈和些许的憧憬展现给了读者,父亲那份矛盾和纠结的心里蕴藏于作者的字里行间,这个给果树把脉的人,是给作者带来甜蜜的人,也是她为之骄傲的人,我真的能体会和理解作者的那份炽热的情感和无限惋惜的心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最让我动容的是作者这一年的春天,从远方回来,中午要给爷爷做饭吃。“饭前,他拖了一棵干枯的榆树回来。这让我想到一只鸟衔来一截树枝递给它的幼鸟……爷爷却像往常一样,把这棵树分成一段段柴禾,码放得整齐。”这就是爷爷、一个山里给树把脉人对远道而来孙女的一种爱的表达。不仅对孙女,对自己的儿子亦是如此,爷爷用那双给树把脉的手去抚摸父亲瘫痪的半边身子的时候,“那样子,像是在给一棵树把脉……似乎在推断这棵“树”到底能否发芽。”老人的那份小心翼翼、那份不语中饱含的父爱,那份淡定中默默传导给孩子和家人的力量,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都说心中有爱要说出来,难道这种默默用行动来诠释的不是爱吗?我想这才是世上最伟大的爱、最深沉的爱、最纯粹的爱。

作者把爷爷和弟弟劈柴,柴禾喂养炉子,炉火吞噬不愿被人知晓的秘密,烟囱里冒出的烟向天空铺设了一条淡蓝色的路,那大概是灵*的样子,柴的不安分是在接连几天的雨后,长出一只只黑色的耳朵,在这里,柴的不安分似乎给了我们某种希望和期许,这些描写让身为读者的我,在深思的过程中,也似乎被某种熟悉的味道绑架了思绪,也变得不安分起来,于是有了海市蜃楼般的场景锁住了记忆的弦,在曾给果树把脉的父亲栽下的那两棵石榴树冒出的红色嫩芽中萌生出无数美好的期待,“耐心等着,等着那甜从未来某一天慢慢跑到舌头上”……

品读完云芳的这篇散文,我内心是起伏不定的,时而平静如水、时而波涛翻滚;时而纯真如孩童、时而世故如市井;时而欢喜、时而悲伤;时而怜惜、时而憎恶……总之是被文字牵引了,感觉真正进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跟随她的情感去领悟“给树把脉的人”于她有着怎样的影响,又有着怎样的无奈。作为一个大山里走出的作家,云芳的笔触有着大山一样的厚重、也有着山里女子独具的那份刚毅和执着,当然也不乏那份细腻和柔美,真的被她文字迷倒了,醉在其中,留恋不知归处。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linjksz.com/afhpz/292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35881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