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全面复苏,各大餐饮门店排队就餐现象重回常态,餐饮行业也迎来了恢复热潮。但在这一过程中,也给餐饮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就在这两天,作为火锅餐饮行业上市和非上市企业代表,也是火锅界的两大标杆性对手,海底捞和巴奴纷纷登上“热搜”,也从侧面给整个火锅餐饮业态再度敲响“警钟”。
01
火锅界“双子星”又遇烦恼
无论从经营规模上还是门店数量上,海底捞都可以称得上是火锅界“扛把子”。
但在疫情影响之下,近两年包括海底捞在内的餐饮企业过得并不好。年,海底捞海底捞实现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43.7%;亏损41.6亿元;年上半年海底捞营业收入总额为.64亿元,同比下降16.6%,净亏损为2.67亿元,年同期为净利润万元……
在门店数量方面,受亏损及“啄木鸟计划”的推动,截至去年上半年,海底捞全球餐厅数量还剩家,而在年上半年,这一数据是家。
除了业绩走低之外,海底捞又遇上了新的烦恼。
最近,海底捞拒绝自带食材成为舆论焦点,据北京商报报道,海底捞相关客服人员表示,海底捞是可以自带酒水、饮品的,但出于食材管理和用餐安全考虑,谢绝自带食材。如消费者有特别喜欢的产品欢迎随时推荐,海底捞会考虑加入菜单。而在记者致电海底捞客服时,对方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并表示为“新规定”。
对于餐饮行业而言,谢绝自带酒水已经被定义为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规行为,但自带食材则不一样,因为餐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食材加工和销售。那为何海底捞会因此被诟病呢?
据公开报道显示,早在年,海底捞在中国台湾省的门店打出了“允许自带食材”的*策,但仅维持了两个月。而在大陆地区的门店,海底捞虽然过去没有推出类似*策,但也并没有明确禁止,在享受到各类消费者的“玩梗”追捧后,海底捞凭借这种“纵容”,过去也确实享受到了相应的红利。
事实上,即便是消费者真的自带食材,也不过是享受下在社交媒体“炫耀”的快乐,或者是填补下门店没有的菜品。当然,我们并不是主张消费者在外出就餐时自带食材,毕竟这也是餐饮行业主要收入来源。但对于海底捞而言,在当下这个发展阶段,发生“自我打脸”的行为就不足为奇了。
无独有偶,和海底捞同样被推到舆论风口的还有近两年热度颇高的巴奴火锅。
2月23日,河南火锅品牌巴奴因“火锅店18元一份土豆仅5薄片”登上话题热搜,西安一顾客发布视频吐槽,巴奴火锅店土豆价高昂,其就餐时下单的一份18元的土豆片只有5个薄切片。巴奴火锅店工作人员回应称,这个是富硒土豆,和普通的土豆片不一样,微量元素很多,都是按照是实际情况来定价的。
而巴奴也通过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