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词”带着芬芳的香气和多彩的色调进入儿童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词”的教学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诗意与色彩的教育世界:
初秋的一个晴朗而明媚的日子,柔和的阳光温暖着大地,果树披着各种色彩鲜明的盛装。苏霍姆林斯基领着孩子们来到秋天的果园,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解自然界中一切生物怎样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然后建议孩子们讲述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
孩子们说,“一群白天鹅渐渐在蔚蓝的天空里消失了。”“啄木鸟敲击着树皮。”“路边开着一棵孤零零的野菊花。”“鹳鸟站在巢边上,向很远的地方眺望。”“一只蝴蝶落在菊花上,它在晒太阳。”……
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了,产生许多关于周围自然界、关于自然美的令人惊异而鲜明的思想。
在孩子们眼里,这片果园是一个充满诗意与色彩的童话世界。在苏霍姆林斯基创造的这个世界里,教室是果园、树林、河岸边和田野里,课本就是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太阳、树木、花朵、云彩、蝴蝶、各种颜色和声音,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音乐。这些书页的名称有: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水里和陆地上的生命,穗子,种子,自然界春天的苏醒,秋天的最早的象征,蚂蚁的生活,天空的云雀……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心目中,每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譬如眼前是一棵繁花盛开的树,儿童看到闪耀着的阳光的光点,雪白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颤动的树枝和悠闲的蝴蝶,我给孩子们指点出这些事物之间的几十种相互联系,激发起他们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来。关于开花的苹果树和春天的太阳,关于蜜蜂和树枝,关于蝴蝶,孩子们不仅用智慧,而且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
他说,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情绪色彩——带着它的芬芳的香气和丰富多彩的色调:
深冬严寒的二月,我们来到寂静的,还有积雪的果园,寻找春天快要来临的最初的标志,听春天正在觉醒的第一批旋律。我们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在春秋雨季,大家起床很早,在霞光初露的时候,出发到树林里、湖岸边,去迎接日出,把大自然中最喜爱的东西画下来,并在图画下写一个听起来像歌儿那么美的句子,汇集成《朝霞》图画册。
他认为,创造诗意的世界,就要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比如,要给儿童要讲“水”这个词,就要讲“一滴水旅行”的故事:讲春天初融的小溪,讲春雨,讲彩虹,讲苏醒的湖水的轻轻的拍岸声……让儿童把自己作为这个有生命的自然界的一部分,来描述化周围的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我们从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天起,就在他的眼前把通往周围片段界的迷人世界的大门关上了。于是,儿童再也听不到小溪的流水声,听不到春天融雪的滴水声,听不到云雀的歌唱声了,他只能诵读这些美好事物的那些干枯乏味的毫无色彩的句子。我们忘记了知识最重要的泉源——周围世界,自然界,我们强迫儿童死记硬背,使他们的思想变得迟钝了。
他告诫我们: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
创造这个充满诗意与色彩的教育世界,把孩子引进这个世界的人,使孩子感受这个世界,描绘这个世界的人,最终成为世界教育史上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