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许多人认为,智慧城市能利用技术解决所有问题,应用程序、算法和人工智能可以缓解交通拥堵、预防犯罪以及改善公共服务。但数据科学家本·格林在《足够智慧的城市:恰当技术与城市未来》(以下简称《足够智慧的城市》)中警告,不能只从技术的角度看待城市和城市生活,否则将导致智慧城市徒有其表、名不副实。
他设想的未来城市不需要过度智慧,而是足够智慧,将技术视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并与其他社会变革形式一起联合使用。技术本身并非目的。
究竟怎样的城市才是足够智慧的?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记者采访了《足够智慧的城市》作者本·格林,上海市住建委城市管理处副处长、网格化升级工作专班负责人王明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者、旷视科技副总裁那正平。从他们的回答中,你会看到,一座座由“智慧”点亮的城市正呼之欲出,而它们也将善感知、会呼吸、有温度。
足够智慧之城并不是最新的“炫技”工具
技术本身不具备价值,也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必须深谋远虑地将其融入城市治理结构之中
读书周刊:本·格林的新书书名叫作《足够智慧的城市:恰当技术与城市未来》,和我们经常提到的智慧城市相比,足够智慧,意味着什么?
本·格林:技术只有在与其他形式的创新结合使用时,才能产生最为深远的影响。
有些智慧城市只是靠技术来提高现有的流程,并提高程序的效率,却不经常评估这些技术是否能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在他们眼中,改善城市即意味着改善城市的技术。与之对照,足够智慧的城市认识到一座城市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技术,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改善并解决社会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你把自动驾驶列入城市的规划之中,我只能说,你完成了第一步。对于足够智慧的城市来说,根本问题不在于如何通过自动驾驶来优化城市,而在于如何找到与之匹配的颠覆性的力量和模式。
足够智慧的理念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震惊,认为我们将目标设定得太低,仅仅满足于“足够好”。但实际上,足够智慧的城市更富有雄心,目标也更难实现。殚精竭虑融合技术与非技术以促进平等的城市是所有人的最大愿望,我们必须不断努力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王明强:可以这样说,数字技术不是万能的,却是不可或缺的。
说说我们上海的实例。年,上海市便以“一网统管”为引领,开启了一场超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创新实践。依照全新的互联网视角,市民被视为城市的“用户”,城市的管理和服务则是“产品”,要提升产品体验,就要解决城市日常管理的难题。
上海市住建委在做的是网格化平台,网格化不是由一个专门的部门管理,而是很多部门协同合作,把城市划成一个个小格子。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平台根据照片反映的问题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就把这个照片发给哪个部门。比如,该养护的道路还没到位,树木、电线杆有问题,垃圾还没清理等。我们经常说网格化平台是个“啄木鸟”,也是体制内的“宪兵”。
要打造这样的平台,当然需要技术,但更重要的是*策目标,没有*策的保障,它是不可能实现的。智慧城市不能只看到技术,而更要认识人与制度的复杂性,从整体上进行考虑。有了技术,当然不意味着实现了智慧城市的目标,还要看管理和规则的转型是否跟上了技术变革的步伐,推动转型的制度保障是否力度足够,是否根基稳固。
那正平:智慧城市的基本特点就是,城市空间数字化和技术改变生活。首先,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市部件之间实现“万物互联”。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如智能交通、智能社区、智能*务等,构建一个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人性化城市。这里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如何参与人们的生活,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
读书周刊:智慧是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