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 次知道薛晓路,是因为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图》。
汤唯主演,上映四十余天,收获票房5.19亿,豆瓣评分7.3,成绩不可谓不好。
再近点,是《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这部由原班人马打造的片子,拿下了7.85亿的票房。
自此,薛晓路就被贴上了华语影史票房 女导演的标签。直到年《后来的我们》上映,这个纯数字的评价,才终于离开了她。
按理说,每个导演都期待好的票房。
但是“女导演”高票房的情况,则又有不同了。
“女导演”的评价背后,是“小妞电影”、“感情戏”、“情情爱爱”、“缺少大格局”。
如何面对“女导演只会拍爱情戏”的评论?
为此我们争取到了一个机会,当面问了问薛晓路。
不料,老妹儿却发现,薛晓路一直在准备,做件不一样的事儿。
于是就有了《吹哨人》。
“女导演擅长拍感情戏。”这话有道理,也不完全正确。
华语影史专属于女导演的票房榜单里,前三名,都是爱情电影。
虽然拍了两部大热的爱情片,面对老妹儿的问题,薛晓路却说:
“我没那么喜欢爱情戏。”
相反,好多年前,薛晓路就想拍悬疑片。
最早要追溯到《北京遇上西雅图》,影片上映时,薛晓路说,自己正在创作悬疑向的剧本。
等到了《不二情书》后,《吹哨人》的计划,立刻就排上了薛晓路的计划表。
这回《吹哨人》里的飙车、追逐、爆炸戏,实打实地铺开了燃爆炸的大场面。
对于薛晓路来说,终于是满足了拍悬疑动作片的梦想:“特别有满足感!”
从小,她就是那种有悬疑梦的女孩。听着有点独特,但老妹儿相信,这样的胆大女孩,其实不少。
那时候,她天天翻阅《啄木鸟》这类法制文学期刊,由大案要案写成的悬疑纪实文学,成了她的睡前读物。
后来,薛晓路去了北京电影学院,恰好赶上好莱坞的*金年代。
“ 部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影片是唐人街,那部片子实在太经典了。后来的《洛城机密》我也很喜欢,在90年代初期,有一大批这种类型的影片集体出现,是非常成熟的作品。”
普通人,小人物,平民英雄,好故事永远不分时代。
而经典影片对于情节的娴熟处理,及情感的饱和程度,让当时的薛晓路为之震惊。
要拍好电影,先写好剧本。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她心里对好剧本的程度已经在不经意之间,被无形拔高了。
只是,当时的薛晓路,没有想过当导演。
年,她开始从事编剧创作。年,她与姜伟合作编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多年的编剧生涯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出口,也使她对作品中的善恶极其敏感。
长年累月的熏陶,使她善于塑造游离在危险边缘的女性角色。
比如女神汤唯,与她合作次数最多。
三部电影的女主角,各有不同。
部,汤唯到美国待产,是未婚先孕的年轻妈妈。
第二部,汤唯游走于*场,是八面玲珑的女公关,
而第三部,汤唯是富商夫人,背后有莫名的阴影。
每一个角色,都外表无懈可击,却又濒临某种底线。
她习惯于区别,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太明显的善恶。
太小的善良,太小的恶意,常常被忽略和抹平。
而在特殊情况下,善与恶,才能被真正地放在天平上,被准确地衡量和呈现。
做编剧多年,薛晓路的倔劲,都用在了追求好剧本上。
什么叫好剧本?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说法,但至少在薛晓路这里,不写“高大全”式的样板人物,是基本。
“我也不太愿意写出一个特别合规、完整到没有任何瑕疵的这么一个人。我觉得这样的人没有意思。我喜欢有问题,有黑暗和不足的人。”
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有错误,都要去逐渐认知,重新成长。
而恰好是在一些极端的情境下,人的反应,最能证明本性是黑还是白。
从90年代初期到年,近20年的剧本创作,似乎已经给了薛晓路足够的空间去书写。
直到年,薛晓路创作了《海洋 》的剧本,天生的倔强,让她走上了新的道路。
那时她已经在筹划拍摄《海洋 》,只是见了几个合作的导演,她一直觉得不对劲。
薛晓路有过多年做志愿者的经验,这让她对剧本的细节极为熟悉。眼看着自己的剧本被交出去,她却发现亲手创作出来的孩子,却在进一步的创作中,逐渐面目模糊。
就因为这么一点倔强,薛晓路 还是把本子留在了自己手里。
五年间,她来来回回地尝试,最终还是走上了导演的道路。
迄今为止,《吹哨人》已经是她的第四部导演作品。但她的倔劲儿,仍然没有改变。
她自称还是个新导演,坚持要把自己手头上的工作,一步一步地认真完成。
《吹哨人》的剧本起源于09年的社会新闻,迄今已有十年。
在漫长的十年中,她逐步收集资料,社会调查,丰富材料。
被投资人拒绝了,再等;被市场不看好,没关系,再等。
就这么一年一年地等着,打磨着,她终于等到了合适的人,合适的时刻。
连《吹哨人》的男主角,也是她不计时间等来的。
“当时剧本写完的时候,觉得*特别合适,很希望他来。但那时候他在拍《长安十二时辰》,特别累,累到没时间看剧本。 还是汤唯亲自给他打了电话。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佳音说,愿意来。”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波澜起伏前途莫测的影视圈子里,薛晓路就这么三年一部,稳定地往前走着。
至于华语女导演,票房排行榜,甚至是来自创作的焦虑和压力,这些对薛晓路来说,似乎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不过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做编剧挺累的。”她坦言。
“剧本会随着演员、环境发生变化。什么时候不焦虑了呢?只有在我大概写完剧本,开始拍摄的筹备时,我会意识到,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了。”
这块石头,名为对剧本的追求。
“那做导演就不累吗?”
“也累,不过导演是个过程,你能够真真正正地看见这个作品,从无到有,从一个想法变成 的成品,它在逐渐完整。”
她停顿了一下,思索一会儿,确定了这句话。
“对,重要的就是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