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大可不必听
从“废话文学”说起前两天在音乐APP每日推荐里听到了一首高中年代的歌,大概是讲一位男士为了给女友买围巾,叫上了一位时髦女士陪同选购,好巧不巧被女友遇到,男士百般解释却毫无作用,这首歌的名称是——《多余的解释》。我一下子笑出来,联想到了最近火了一阵子的“废话文学”,确实说了许多,但其实什么都没说,是“言之无物”的典型代表。诸如“西瓜切开后可以得到一个切开的西瓜”、“上一次我听到这话还是在上一次”、“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之类的废话,其精髓在于重复表达同个含义、转换表达方式、转折处未发生正常的转折和递进等。慢慢我发现这类表达除了网友调侃的段子外,其实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时常出现。比如工作中的“推锅”行为,当我反馈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方总是会说“这个肯定是个问题,我们需要去沟通解决”之类,然后不了了之。再比如在家人询问我:“创可贴放哪里了?”我想也没想就回答:“它肯定在家里,至于在哪里,我记不得了。”可把我能得,这废话张口就来。语言、圈层、阶级语言表达具有阶级性,这点在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中可见一斑。我非这方面的学者也没有专门研究过,但有两个现象可以做个粗浅总结:从范围上来说,很长时间内,文字、教育一类只局限于贵族和统治阶级,普通平民是读不到书的;从表达上来说,主流的文学从来是规范的,无论散文、赋、诗歌、曲、小说,虽然体裁和流行年代不同,但总是有其章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成为主流,于是大通识年代慢慢展开画卷。时至今日,我们能发现许多与语言表达相关的现象,比如废话文学,也比如互联网黑话。前者因为“有趣”而引起许多调侃性质的创作,后者却因为“不说人话”而被全网嘲。以我自己的经历来看,“互联网黑话”是小圈层的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套话语体系。说它“不得已”不是开脱洗白,而是因为这套话术是配合公司打造概念、节省内部交流成本而产生的,是特定语境下的特定表达。我从来接触它到习惯它到使用它,大概花了半年多时间。但我仍不认可其模糊的表达方式、对词句的烂造烂用以及刻意要区别他人的骄傲感。我 不会跟家人朋友沟通时说“拉齐下信息”、“这个事情链路不完整”、“你有什么策略建议”等。传递信息一定要清楚明确,否则就是另一类“废话文学”。用写作来训练表达写作是检验表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无论是行文的逻辑、描述的准确度、词句使用的规范性等,都需要斟酌再三。好的书面表达,其道理可以深奥,行文可以严谨,但读者读完一定是能感受到其表达的顺序所在,也不需要对某个新造词进行费力的额外理解。(这里顺带推荐语林啄木鸟《咬文嚼字》)
于是到这里,我终于要推荐这本小书了——《文章作法》。
这本书是以夏丏尊先生在长沙讲课时的讲义稿为基础,经过刘熏宇先生修改编辑成书,初版于年,全书分六章,介绍了各类文体的意义、要素、写法等。书本很薄,虽然专业但毫无晦涩之言,言简意赅,阅读中除了能学到许多写作规范的知识外,还能时不时反省自己的表达有何错漏之处。
摘录 章 段:
“文章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前面已经讲过。所谓好文章,就是达情传意,使读者读了以后能明了作者的本意,感到作者的心情的文章。应当怎样作法才能达到这种地步,这个问题包含很广,实不容易;但综合起来,最要紧的基本条件却有两个:(1)真实;(2)明确。”
我本次写的小作文,主题还算明确、表达还算清晰吧?
作者简介
金云裳(多年笔名),浙大公管学院毕业,现为某卷动大厂打工仔,同时在母校攻读MPA。三十而立之年,固有三五好友,常怀些许感触,杂学旁收众多,微薄之见,邀君共商。